大家好,歡迎來到台北單車GO的podcast,這期的內容跟往常比較不一樣,之前都是分享自行車訓練相關的知識、或是相關的專家的意見,然而這期podcast要來分享12週的訓練計畫,計畫是關於台灣最近幾年越來越夯的超長距離挑戰比賽,例如:一日北高、一日雙塔,這類型的比賽的特點就是距離超級長,一般都超過300公里以上,且路線中途也會經過些許的中高強度路線,舉例來說:像是苗栗後龍坡、或是逆風路段,類似這樣的比賽,因為全程的花費時間肯定很長、一般都超過12小時以上,所以最重要的除了意志力之外,事前的大量的有氧基礎以及適當的中高強度的練習都是必要的,然而對於預計花費時間這麼長的比賽,賽前的練習難道也要像是實際比賽一樣,動輒就連續騎車12個小時以上嗎?在這個大家都忙碌的年代,也許這樣安排並不太實際,然而只要利用科學化的訓練計畫設計,仍能夠對此類的比賽進行高度的賽前練習,因此小弟擬訂了相關的訓練計畫在這裡分享,朋友們除了可以從這集podcast的內容快速的得到這個訓練計畫的重點之外,下方敘述欄也會附上這個計畫的在TrainingPeak的訓練計畫的網址、可從此網址快速下載課程到碼錶,然而喜歡注重細節的朋友,下方敘述欄也提供了此訓練計畫的詳細文件pdf檔可供下載,接著我們就開始吧!
Podcast收聽網址:
以下正式開始補充本集podcast要點:(要點的詳細解釋以及實際例子,還請麻煩聽我們podcast喔,謝謝)
起始訓練時數8小時(第一週每週訓練時間),最高訓練時數12小時(訓練高峰期每週時間)
基礎期(第1-6週):建立穩固的有氧基礎,搭配適量中高強度訓練,為長時間騎行打下根基。 進展期(第7-10週):調整訓練內容更貼近比賽需求,強化基礎耐力能力的比重。 顛峰期(第11週):大幅減少訓練量至最高峰的一半,開始疲勞恢復階段。 競賽期(第12週):最小化訓練量,保持騎乘感覺,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。
基礎期是整個訓練計畫的根基,主要進行有氧體能為主的練習,搭配適量的中高強度課程。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建立穩固的基礎,不僅讓運動員能順利應付長時間的騎行,也要確保在比賽過程中遇到特殊狀況時,例如突然出現的爬坡路段(如一日北高路線中的苗栗後龍坡),能夠有足夠的能力應對(以下為第一週的範例)。
週二:基礎耐力 1.25小時:功率強度:56-75% FTP,運動自覺強度3-4,勉強可以聊天的強度。 週三、五:Tempo節奏騎 40分鐘:功率強度:76-90% FTP,運動自覺強度5-6,只能講出2-3個字的運動強度。 週六:基礎耐力 2小時:與週二相同強度,但持續時間更長,強化基礎耐力能力。 週日:長時間基礎耐力 2.5小時:功率強度:45-65% FTP,運動自覺強度2-3,可以聊天但無法唱歌的強度。
週日課程特別調低運動強度,目的是加強運動員燃燒脂肪的能力和慢縮肌的耐力。在超長距離比賽中,騎行時間越長,運動員的平均功率自然會下降,特別是連續騎行12小時後,輸出功率會比比賽開始時明顯下降。
如果運動員的身體主要以燃燒碳水為主,一旦碳水儲存量控制不當或補給不及時導致血糖下降,很可能立刻出現頭暈目眩、兩腿無力的狀況。在已經騎行12小時、相當疲勞的狀態下,這樣的症狀是非常不利的。
第一週的詳細介紹其實已經涵蓋了整個訓練計畫八成以上的內容。後續幾週的設計原則基本相同:週二、三、五安排較短時間的課程,週六、日安排較長時間的課程,這樣的安排模式貫穿整個訓練計畫。
週間訓練:週二、三、五,1-2小時短時間課程,配合工作日程安排。 週末訓練:週六、日,2-4小時長時間課程,建立耐力基礎。 漸進增量:每週增加約5%,非休息週持續增加,最後兩週減量恢復。
進展期的課程內容大部分與基礎期相同,但有一個重要的調整:週五的課程內容會發生變化。這個調整的目的是讓訓練內容更加貼近比賽的實際需求。 原本一週安排兩天(週三、週五)進行中高強度課程,到了進展期後,週五被換成基礎耐力課程,內容與週二的基礎耐力課程完全相同。 這樣的調整反映了超長距離比賽的特性:雖然會遇到爬坡段或逆風路段需要提高強度,但在300-600公里的總距離中,平路路段仍占大多數。
第11週:顛峰期:距離比賽還有兩週時間,訓練量直接減少至最高峰的一半。從第十週的最高訓練時數大幅削減,開始進入疲勞恢復階段。 第12週:競賽期:距離比賽不到一週,訓練量相較顛峰期再次大幅縮減。目標是盡可能恢復疲勞,讓運動員以「最新鮮的狀態」迎接比賽。